(资料图片)
仲夏时节,“90后”盐碱地改良团队成员李雪、程晓鹏来到农田查看水稻长势。这片农田位于吉林省白城市下辖的县级市大安。别看如今翠绿成片、稻谷飘香,多年以前,这里曾风沙肆虐,几乎寸草不生。
吉林白城地区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,域内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。盐碱地不利于农作物正常生长,一代代科研人员在这里接力扎根,努力改变土壤性状。从2016年开始,一批从校园走出的“新农人”开始尝试在盐碱地里种水稻。
盐碱地改良关键在于两点。一是通过监测了解稻田土壤的pH值,二是如何将pH值高的水排出田块。经过科技攻关,团队研发出了一套智能排灌系统,解决了盐碱胁迫难题。改良第二年,土壤pH值就由10降到8,水稻亩产达到了良田标准。
长期扎根盐碱地工作,是一份苦差事,但这批年轻人却始终于此坚守。“中国耕地保护红线是18亿亩,盐碱地不在内,改良1亩盐碱地就相当于增加1亩耕地,就这个信念支持大家干下去。”李雪说。
今年,该团队在大安又改良了3万亩的盐碱地,还研发了无人育苗机,同时配备了水肥一体化喷淋系统。“随着我们的改良技术越来越成熟,团队现在也从十几人变成80多人。”程晓鹏说。
这些年轻人开得了拖拉机、收割机,也玩得转无人机和农业智慧管理系统。他们将青春奉献给大地,在盐碱地上书写中国农业奇迹。
记者:司晓帅
报道员:刘冠男、朱世傲
协助拍摄:白城日报社
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
标签: